澳门人威尼斯官网写意讨论|先进生物工艺趋势和产业未来△ 本次大会以“打造硬核产业链,共创医药新格局”为主题,设1场产业领袖峰会、1场主旨论坛以及10场专业主题论坛!欢迎报名!
资本寒冬,行业转型进入阵痛期。然而我们仍然欣喜看到,不论在疫苗、单抗、双抗、ADC等较成熟的领域,还是CGT、mRNA等新兴领域,中国本土生物制药公司正不断开拓创新。
9月,同写意与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供应商赛默飞携手举办“2022南京新型生物技术未来高峰论坛”。圆桌环节,邀请业内5位资深专家,由赛默飞生物工艺设计中心总监马骏主持,共同围绕前沿的新型治疗药物、先进工艺趋势与产业未来话题,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近一年以来,中国生物医药的研发动力与投资活力双双减弱,很多人评价中国生物医药已进入“寒冬”。但据我观察,譬如双抗和ADC等新型技术、治疗方案近期非常活跃,也在引领着新的投资方向,感觉生物医药市场有了一些“回暖”。大家如何看待这些新型治疗与技术的前景,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瓶颈,有何突破之策?
疫情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这一背景之下,总体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叠加供应链稳定性问题,使得行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复杂。
诸如ADC等特定的领域,仍然呈现非常高的热度。海内外的频繁交易与代表性药物的积极临床数据,大大提振行业信心,可以说是“寒冬”中的一点温度。
而如何做好一个事情,有两个关键词:生态与整合。如何将相应的体系资源形成更好的整合,让创新技术、创新业态更好地赋能,不只赋能到自身,还能对外部进行赋能,是任何有大的发展机会的行业的共性基础。
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算是寒冷水面上的“鸭子”。但无论是资本寒冬,还是技术挑战,现实层面都会产生新的问题,基于需求会有很多新机会。
疫情使新冠疫苗,尤其是病毒载体和mRNA技术前所未有加速发展,作为既定事实已经被应用。在医药行业,这种突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因此有很多玩家都加入病毒载体,尤其是以腺相关病毒为载体的新赛道。此外还有核酸药物的突破。
技术先从应用端有突破,对产品潜在的安全性和风险有了充分评估。反过来,能否用这些技术再做一些更好的、更新的药物,从而解决临床上新的问题?这又回归到行业本身,我们的生产制造技术能不能跟上?比如AAV,虽然作为基因治疗疗效非常好,但生产成本也很高。这就为工程制造带来新的机会。
既往很多本土生物产品,其实更多偏向于me-too、跟踪仿制,微小创新。任何一个类型的药物都会经历从专利创新、专利过期,最后变成大家都能负担起的普适药物的过程。期间就会产生一个需求,即生产成本和生产产能必须要有突破性的进展。
以前抗体药物是医药行业的明珠,是附加值非常高的创新药。而现在,很多的抗体药进入平价阶段,国内PD-1就是典型案例之一。现在大家都在解决产能和成本的问题,可以预见,未来5-10年,抗体药将会如前期小分子化药一样低价。这种趋势也对生物技术工程领域提出很大的需求和挑战。
很多公司像十多年前一样,开始建大的不锈钢反应器生产厂,目的是提高生产规模和分摊成本。另外一个新的趋势是连续化生产技术,不是单纯的细胞上游的灌流,而是整个连续化生产技术的应用。这是一个新的方向,解决产能的同时,又可以降低成本,甚至能关联现在一次性技术。
一次性反应器体积是有限的,几千升的一次性反应器,相对于上万升的不锈钢反应器容积还是小。能不能用现有的一次性技术澳门人威尼斯,将几千升的反应器做到上万升不锈钢的产能,同时还能降低成本,连续化生产技术就是很好的方向。
整体连续化以后,除了可以降低对工厂的反应器体积、规模以及前期硬件投资成本,更大的好处在于质量控制成本的降低。连续化意味着自动化,如果将来的生产工厂是无人车间,现有的GMP的概念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因为人是GMP车间最大的风险因素。
之前很多Biotech和科学家都做单抗,“内卷”比较厉害。那时资本比较充裕,Biotech除扩增管线以外,还扩增产能。现在经济大形势不好,行业去泡沫化,Biotech的产能都被释放出来了,但底层逻辑中,中国人口驱动的病患用药需求还是很强劲的。
以我一家之言,当初做单抗的和目前做复杂蛋白的都是同一批人。之前一个靶点竞争的红海,早晚也会出现在目前的对多个靶点药物或ADC的竞争上。做药的还是要看远一点,要真正让病人获益。
我比较支持license-in,欧美市场比我们领先5-10年,他们目前卖得好的药,将来在中国市场也会有所作为。可以看一下国际上目前卖得好的药,结合两个靶点,是不是新的思路?
目前国内做抗体类产品内卷比较严重,尤其是对于单抗产品,同质化竞争厉害,缺少靶点创新,必然的结局就是要么都成功,要么都失败。成功上市的同靶点药物,也大多都是fast follow,尽管开发速度和适用人群的差异化可能会研发企业在商业化方面赢得先机,但很快这种优势也会被后来快速跟进的产品所稀释。双抗和ADC产品可以说是在单抗的基础上的迭代升级,靶点选择和技术能力方面相比单抗的要求更高,这需要对疾病机制及药物特性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相对单抗药物,ADC和双抗的门槛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同质化竞争所导致的内卷。
此外,ADC药物技术的进步和近期的临床研究进展,也让更多的研究者看到了更明确的开发前景,也为这一新型产品的研发和投资带来了更高的热度。需要提醒的是,研究者不应仅关注技术的创新性,更应深入理解靶点、分子特性与疗效和安全性之间深层次的关系,而不是拍脑袋的随机组合,基于科学的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更具临床价值的药物才是最终目的。随着对科学认知和研发经验要求的门槛提高,相信未来ADC和双抗领域会有更好的未来。
从各位嘉宾的讨论里,我们可以看出,生物医药也是有内在的市场规律发挥作用,我们需要随着规律布局自己的产线,捕捉更适合的方向和时机。朱博士,听说您正在寻找新的方向,能为我们分享一下您在寻找新方向上的经验么?
抗体发展与技术发展的关系非常大。ADC概念一百多年就提出了,但直到2000年才有产品。以前也很难解决单抗的问题,杂交瘤有免疫原性,后来技术发展到到抗体人源化、转基因小鼠,1997年左右赫赛汀才出来。都是技术推动产业。
现在遇到了一个瓶颈,抗体的门槛太低,药企、CRO谁都可以做。另外一个挑战是靶点非常少,有2万多个基因,现在FDA批的1800个产品里不过800多个靶点。20多年前,10个抗体都没有,现在有150个抗体,但也就不到一百个靶点澳门人威尼斯,“内卷”不可避免。
炒不同的菜、加不同的佐料,也是“内卷”。前几年所有公司的双抗平台的靶点联合重复性很高,所以大家的的管线很接近。不光是单抗,双抗、ADC、mRNA现在也没有跳出生物学的怪圈,还是这些靶点和机制,只有微小的改善,是突破不了的。
不确定现在发现的新靶点,会不会3年以后还是新的。比如前几年前Claudin 18.2靶点,当时也很新,但5年以后有20家在做。这是我们比较迷茫的事情。
资本寒冬的情况下,资金流向大学教授创业,中间有一些新的东西,但是风险非常大,达不到现在70%-80%的成功率,可能就是10%。我现在看的方向非常早,我愿意承担这个风险。
谢谢朱博士的分享。新药研发的申报过程的速度一直是行业人士最关心的问题,请问各位嘉宾,有什么成功经验可以缩短IND或者BLA的时间?新的领域、新的技术是否真的能帮助加速进程?
某些中国药企和CDMO在工艺方面的经验和尝试已经做到极致了。关于项目进程快慢,其实还是在管控风险和项目时间之间寻求的平衡。倒也不是一味的快速就是好事。
第一,如果这个分子结构较为标准,一版工艺方面就有大量动物历史经验的积累,知道那些步骤不会出问题,因此可以跳过一些步骤,这就有了节省项目时间的空间。
第二,目前,商场上很多供应商在推数字孪生的概念。以实践经验积累的数据为基础,加上一些不同因子动物互动模型,确实是可以增加PD试验的成功率,减少实验次数,大大缩短时间。
说到加速,以前强调工艺,看工艺如何快速生产、报批如何更快。III期临床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关键的时间点,不光是工艺技术的问题,更核心问题来自于资金。
III期临床花费巨大,那时候很多公司还没有上市。融资不到位是最大的耽误时间,往往很多企业项目很好,但因为资金不到位、生产车间建设不到位,难以落实,根本无法加速产品上市。
另外一点是申报注册,通常能看到申报注册环节的加速。注意必须在III期临床之前就定型未来的商业化工艺澳门人威尼斯4399,改变需要付出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非常大。
第一,CDMO企业可以减轻融资阶段的压力。III期时候不需要自己建厂,外包即可。用外包来提高效率,降低前期融资压力和难度,减少固定资产投入,可以更快速推进项目发展。
第二,III期时候建厂澳门人威尼斯,距离产品上市,以及上市之后的产能爬坡、销量爬坡还有3-5年时间,怎么能预测到未来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新的CDMO技术,不光要考虑到III期产能,还要考虑到产能的柔性设计。现在有一个叫ICB的技术,就是整合性的连续化生物工艺,可以快速扩产。2000升的灌流就可以解决初期的产能,后续可以再扩展。
新药研发和申报过程中缩短IND时间对于药物开发并不是很重要,相比来说,加速BLA的时间更为有价值。相比新型技术,制定合适的非临床和临床开策略,做好项目管理更为重要。新型技术有可能会降低生产成本,也可能会减少生产时间,但相应的工艺开发、表征和验证工作也可能并不会减少澳门人威尼斯4399,因此对于注册申报时间的加速可能并不一定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值得肯定的是,采用新型技术澳门人威尼斯4399,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生产时间,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未来可在商业竞争中获得更好的优势。